ST股“摘帽”大戏:翻身之路有多难?
“又一只ST股摘帽了!”6月27日,贤丰控股的股吧里炸开了锅。
投资者们奔走相告,仿佛看到了一线生机。
就在前一天,ST贤丰发布公告,宣布成功摘掉“ST”帽子,股票简称恢复为“贤丰控股”,涨跌幅限制也从5%放宽至10%。
然而,几家欢喜几家愁——同样是ST股,有的企业轻松翻身,有的却深陷泥潭,迟迟无法脱身。
55只ST股排队“摘帽”,4、5月成关键期
今年以来,A股市场掀起了一股ST股“摘帽潮”。
据统计,截至6月29日,已有55只ST股发布撤销退市风险警示或其他风险警示的公告,涉及135则相关公告。
其中,4月和5月成为“摘帽”高峰期,分别有54则和38则公告发布。
为什么这两个月如此关键?
答案很简单——年报披露期。
对于财务指标不达标的ST股来说,这是最后的“救命稻草”。
如果能在这段时间内改善业绩、调整审计意见,就能争取摘掉“ST”帽子,避免退市风险。
比如ST贤丰,去年还因净利润为负、营收不足1亿元、内控审计被出具否定意见而戴上“ST”帽子。
但今年,它通过调整收入确认方式、整改内控缺陷,成功实现营收4.4亿元,最终摘帽。
摘帽也分三六九等,有的“脱星不摘帽”
ST股的“摘帽”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分为几个等级:
1. 彻底摘帽(去除ST或ST)——如贤丰控股、金一文化;
2. “脱星不摘帽”(ST变ST)——部分企业仅解决了部分风险,仍需继续整改;
3. “摘星脱帽”申请中——如ST花王,申请半年仍无实质性进展。
ST花王的遭遇堪称“ST股里的悲剧”。
早在2021年,它就因大股东违规占用资金被ST,至今仍有近9600万元未归还。
2023年,审计机构又对其内控出具否定意见,叠加“连续三年亏损”,导致股票被叠加实施其他风险警示。
尽管今年1月就申请摘帽,但至今仍无下文。
翻身靠什么?有的脱胎换骨,有的“治标不治本”
ST股想要翻身,通常有几种方式:
破产重整(如傲农生物,引入战投、剥离低效资产);
主业聚焦(如天沃科技,出售亏损子公司,专注核心业务);
财务调整(如*ST信通,通过债务清偿摘帽,但扣非净利润仍亏损)。
然而,并非所有摘帽都意味着企业真正“起死回生”。
有些公司只是暂时掩盖了问题,比如ST信通,虽然摘帽后股价一度暴涨,但基本面并未改善,市盈率高达72倍,风险依然存在。
投资者需警惕:摘帽≠投资价值回归
“ST股摘帽后,往往会有短期炒作,但长期来看,关键还是看企业是否真正解决了问题。”某券商分析师提醒。
比如东方园林,历经多次申请才摘帽,但市场对其可持续经营能力仍存疑虑。
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,ST股的“摘帽游戏”更像是一场赌博——押对了,可能短期暴赚;押错了,可能血本无归。
正如一位股民在论坛上感慨:“ST股就像‘赌石’,切开之前,谁也不知道里面是翡翠还是废料。”
(完)
深圳配资开户.东南配资.天津专业炒股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